茶马古道写新篇——中山大学助力云南凤庆脱贫记
新闻网讯 (记者黄艳、金凤)云南凤庆,茶马古道之上的重要起点之一,2013年正式确定为中山大学定点扶贫县。自此开始,中山大学与凤庆干部群众结下脱贫攻坚的战友情谊,一同开启了“战”贫攻势。
“把中大最优势的资源放在扶贫工作上”“把我们最优秀的医生、教师、学生送到凤庆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说。来自中山大学的医生、教师、学生、党政干部一批接一批带去精湛的医术、技术、知识、经验、项目,又一个一个带回昔日古道换新颜的喜讯、成长的感悟、提升的收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对人民的承诺,是总书记的嘱托,中山大学义不容辞、牢记嘱托,全心全意、不折不扣把帮扶脱贫工作做实、做细、做深、做远,并将继续与凤庆人民一起写出小康生活的新篇。”中山大学校长罗俊在6月2日赴凤庆调研时说道。
进村访户 乡乡镇镇都有“中大”印记
一弯清澈的水流穿渠而过,村路干净整洁,路两旁竖着太阳能照明灯,印有“中山大学捐建”字样的照明灯分外醒目……
6月2日上午,陈春声书记、罗俊校长,教育部赴滇西挂职干部总队长、大理州副州长李平,临沧市副市长赵贵祥,凤庆县县委书记陈昌砚、风庆县县长谭波、我校挂职风庆县副县长王克等一行来到凤庆县城北郊的凤山镇红塘村,该村曾是省列贫困村。
“得益于去年学校投入资金,红木村修建起了50平方米的停车坪,670米的灌溉明渠,26盏太阳能照明灯和400米产业基地道路。”中山大学驻村第一书记蓝澍德边走边介绍。
走过一段“之”字形窄小陡峭的小路,调研组一行来到杨光顺老人家,走进小院,调研组一行向杨光顺老人和老伴张进美问好,亲切询问两位老人的生活情况。
“修缮后的房子住着很舒服,我们十分感谢中大!” 73岁的杨光顺和74岁的张进美老人笑容满面,边说边热情邀请大家吃果子。
原来,老人的房子是2018年修缮改造,属于危房改造项目。中山大学校友捐赠8万余元注入到了红塘村23户危房改造项目资金池中,杨光顺、张进美老人是直接受益农户之一。
“中山大学帮忙把村里的路灯修建起来了,我们出门再也不需要照火把、打手电筒了!” 张进美老人显得很激动。
告别两位老人,调研组一行来到田间地头,看到由中山大学支持的50多亩金丝皇菊基地已全面启动建设,村里农户得以在村就地务工,还与田地里劳作的村民进行了简短的交流。
红塘村下辖4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2014年全村共有贫困人口916人。2018年7月,中山大学开始派驻干部到红塘村扶贫,2019年全村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36%降至1.18%,12月,红塘村整村摘掉贫困帽。2019年底,红塘村被评为云南省美丽乡村,列入凤庆县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名单。
罗俊校长说,我们有幸参与到凤庆县脱贫攻坚的战场,能够贡献一份力量,是我们落实总书记部署的应有之为,是我们向凤庆县干部群众学习的难得机会,也是师生践行家国情怀、干部锤炼理想信念的重要平台。罗俊校长表示,下一步还将明确更高的帮扶目标和实现路径,在干部培训、教育、医疗、产业、科技等领域继续发力,为凤庆长远发展贡献力量。
2013年,凤庆县成为中山大学定点扶贫县。2019年凤庆县经过多年努力,累计脱贫18984户,实现贫困村、贫困人口全面“清零”,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正式摘帽出列。
“大病不出县” 医疗“造血”式扶贫显成效
2014年,中山大学开始进行医疗帮扶。2017年11月起,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对口帮扶凤庆县人民医院。2019年5月,中山大学积极探索“造血式医疗帮扶”模式,通过开展“三个一批”建设,建立长效帮扶机制,努力让凤庆百姓“大病不出县”。
中山大学每年选派一批专家医疗团队进驻凤庆县人民医院,开展为期3-6个月的“组团式”医疗帮扶。先后委派附属第一医院、孙逸仙纪念医院、附属第三医院、中山眼科中心、肿瘤防治中心、附属口腔医院、附属第五医院、附属第六医院、附属第七医院9家医院,24批次共300余知名专家教授,轮流到凤庆县人民医院开展医疗帮扶活动,为凤庆县带去新技术、新理念、新平台,定期组织义诊,累计为百姓义诊7000多人次,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
2014年3月,余敏斌副书记开展凤庆县第一台青光眼手术之后,中山眼科中心多次义诊送去光明。2019年5月,派驻专家李永浩医生和中心副主任梁小玲教授抵达凤庆第二天就共同为9位患者开展了高难度的微创玻璃体视网膜等手术,其中后段玻璃体切除术、黄斑裂孔封闭手术、复发性视网膜脱离修补术等均为凤庆县人民医院首次开展。
为当地留下一批“带不走”的高水平医疗队,是中大“造血式”帮扶关键的一招。陈春声书记多次嘱咐,“要为凤庆县留下一批带不走的医疗队,更好地服务当地百姓。”
中大优中选优派驻专家医疗队,通过开展疑难病例诊疗、带教查房、带教手术、举办培训讲座和经验分享、帮助医院健全各类技术规范和工作制度等,手把手传授给当地医生新技术,新知识,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