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 | 躬耕不辍十六载,笃行不怠中大人
本文荣获2022年广东省第十二届师德主题征文及微视频征集活动征文(高校组)二等奖
作者:张昕瑶 龙正杰(材料学院)
躬耕不辍十六载,笃行不怠中大人
——中山大学材料学院陈伟津副教授采访实录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作为陈伟津老师的学生,我们倍感荣幸,怀着敬仰的心情,我们采访了陈伟津老师,请他分享在中大十六年的求学生涯、科研之路、教学与学生工作的心路历程。通过他的娓娓道来,感受中大青年教师的风采,激励莘莘学子学在中大、追求卓越。
结缘中大十六载,集齐三张校园卡
陈伟津老师的大学生涯自2006年9月始于中大,之后他继续在中大攻读博士学位,并留校参加工作,“中大人”的身份已经陪伴了他十六年。回顾陈伟津老师的求学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亮眼的成绩:本科期间,他两次获得国家奖学金、一次国家励志奖学金;攻读博士期间,连续三年拿到国家研究生奖学金。这些成绩离不开他对学习和科研工作始终如一的刻苦努力和热爱。2015年7月博士毕业后,他选择留校任教,先后在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材料学院工作。陈伟津老师在中大集齐了本科生校园卡、研究生校园卡和教职工校园卡三张卡。
和我们说起这三张卡时,他自豪地说:“我刚迈入中大的时候,中大82岁,今年已经98岁了,很快能见证她的100岁生日,非常荣幸能够见证这所学校近年来的发展,并参与其中。”
潜心科研,保持“三心二意”
谈及走上科研道路的原因,陈伟津老师提到,他从小就对各种科学知识很感兴趣,熟知钱学森、于敏、袁隆平等很多科学家的故事,从这些故事中他感受到了科研的魅力,“我觉得像他们一样,能够做出急国家之所急、为人民之所需的研究成果,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情。”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树立了明确的目标,便不断向前。2006年,陈伟津老师进入中山大学逸仙班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顺利获得直接攻读博士学位资格。本科阶段他扎实学习基础知识,为之后的科研生涯打下了坚实基础。博士生阶段,陈伟津老师遇到了他科研路上的“明灯”——郑跃教授,并开始从事铁电等电磁介质微结构力学调控研究。作为郑跃教授的第一个博士研究生,他感到非常荣幸。“那时候因为我是郑老师的第一个博士生,我有非常多的时间能和郑老师讨论学术问题,我们经常会讨论到忘记时间,有时候在去饭堂和回家的路上也会继续讨论。” 陈伟津老师说,正是因为有导师的谆谆教导和关怀,他在博士期间很快培养了良好的科研习惯,并发表自己的第一篇科研论文,收获了信心,为日后的科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陈伟津老师今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当我们向他询问对青年学者开展科研工作的建议时,他的回答是这样的,“我们对科研,一要有远大的目标,坚持规划在前,坚持有组织地科研,形成合力,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攻坚关键科学问题。二是要对科研保持“三心二意”。三心,指的是恒心、好奇心和敬畏心。对科研要有恒心,才能坚持不懈走下去;对科学问题有好奇心,保持兴趣,才有持续的动力;敬畏科研,才能保持谨慎的态度,保证成果的质量。二意是指团队意识和创新意识。很多科学难题,都需要大家协作攻坚,才能突破。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核心应该是“find something new”。我们唯有时刻保持创新意识,保持持之以恒的精神,才能发现新东西,创造新东西。” 陈伟津老师提到,国家《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要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优化配置优势资源,推动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我们作为新工科的科学工作者,更应该坚持以“四个面向”来指导自己的学术科研方向,更应有目标、有规划、有组织地开展科研,并将这种指导精神带给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研精神和为国奉献的情怀。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入职中大七年来,陈伟津老师先后承担《普通物理》、《物理化学》、《大学物理实验》、《电介质物理》等本科和研究生课程教学,共计1600余学时。虽然教学任务比较重,但他十分享受站在讲台的时间。对于他来说,能把知识传递给学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陈伟津老师认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呈现的不只是“专业”,而是其全部的人格。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和培育十分重要。大学老师要帮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陈伟津老师说,自己教学的时间还不够长,对于教学的理解还较浅。但他深知,年轻教师一定要坚持认真教学,努力思考不足,做到教学相长,经过长年累月的锤炼,方有望成为名师。《礼记·学记》有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2005 年,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演讲,最后送给了在场的年轻人一句“Stay Hungry, Stay Foolish”。陈伟津老师对这句话的解读是这样的,“求知若饥,虚心若愚。”对教师来说,就是“老师也需要不断学习,在知识面前保持谦虚,才能持续进步。”
陈伟津老师曾经也是一名学生,在聊到教学时,他又提起了他的博士生导师郑跃教授,“郑老师对我的影响非常大。他总是和我说,作为老师,如果让学生虚度光阴,就是我们的失职,做老师最大的成就不是退休的时候数数自己写了多少篇文章,而是自己培养的学生可以在各个行业成为杰出的人才。” 陈伟津老师始终秉持着这样的立德树人理念,认真对待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
对于学生工作,要有责任、使命、担当
在完成本职科研和教学工作之余,陈伟津老师还致力于学生工作。他曾担任2021级新工科实验班青年教师专职辅导员,也是材料学院2020级4班的班主任。作为辅导员和班主任,他定期组织班会、团建活动、走访宿舍、与学生谈心谈话等,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工作获得学生和学院老师们的一致认可。他把自己对学生工作的理解概括为六个字,责任、使命、担当。他说,“学生工作责任重大,是非常让人敬畏的工作。学生工作一定要做细、要及时。大学是大学生接触广博知识,培养必要专业技能,学习与人处事的方法,走入社会的最后一站。我们作为班主任、辅导员,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业成长,更要关心他们的身心成长。”
陈伟津老师分享了他当辅导员印象深刻的两件事情,一是收到新生们厚厚的入党申请书;二是作为教师党员,在和新生们进行入党谈话的过程中,了解到他们对于国家对于党的想法。“很欣慰看到大家十分关心和热爱我们党和国家,也很乐于向党组织靠拢”。在担任2021级辅导员的同时,陈伟津老师也没有忘记2020级4班的同学们。他会在每个学期定期开展班会,引导同学们做好学期规划和学期总结;也会找到优秀的学长学姐给同学们分享科研、考研等方面的经验。每个学期,陈伟津老师会找时间与同学们一对一面谈,了解学生最近的学习状态、生活状态,给予同学们指导和鼓励。2020级4班的每一位同学都接受过陈伟津老师的教诲,他的一言一行为同学们树立了一个前进的标杆。这些学生工作经历,也促进了一位优秀青年教师的成长。
寄语:力学 力行 力新 力恒
在采访的最后,陈伟津老师说,他想借这个机会鼓励中大的学弟学妹们,“我的研究方向是固体力学,我想最后把几个与“力”有关的词语送给大家。这里的力,是发力、用力的意思。一是力学,勤勉力学,要注重学习,始终保持好学的精神,特别是专业知识的学习,用专业知识武装自己,打好基础。二是力行,躬身力行,要把所学和科研成果运用到实践中去,特别是与国家重大需求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三是力新,思敏力新,要有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打破陈腐,善于发现新问题,开拓新领域。四是力恒,绵久力恒,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勇于攻坚克难,不轻言放弃。”
陈伟津老师的寄语不只是对学弟学妹们的真挚嘱托,也是他在中大十六年的真实缩影,他将自己的青春岁月奉献给了热爱的事业,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写下了谦逊勤勉刻苦奋斗的篇章。目前学院在广州、深圳两校区办学,陈老师时常需要跨校区开展教学、科研工作,为了不浪费路上的时间,他练就成了在车上也能保持专注、专心工作的本领,“要在车上把时间追回来。我们总觉得自己年轻,时间是我们最大的资本,但时间也是最容易流失的资本。”陈老师的青春是奋斗的,是艰苦的,是硕果累累的,中大学子应该以陈老师为榜样,用奋斗的色彩绘画绚丽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