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 攀登学科高峰,将旗帜插在更高处
本文荣获2020年广东省第十届师德主题征文及微视频征集活动征文(高校组)三等奖
作者:程雅琪 李洋洋(中山眼科中心)
攀登学科高峰,将旗帜插在更高处
——记中山眼科中心叶天才教授
飘摇中的天才少年,家庭是第一个学堂
“勤奋”加“天赋”,成就杰出。
回想起自己早期的成长历程,叶天才教授说到,都得益于淳厚家风的耳濡目染。叶天才生于上海,父亲任职于电器行业,本该在黄浦江畔度过的天真无虞的童年刚刚展开,便随着战争的起伏陷入风雨飘摇。为避战乱,叶天才举家南走香港,遥待抗战胜利的讯息。当解放的消息传来,叶天才的父亲毅然决定回到祖国大陆,行经广州时,因出色的专业技能留任广州市电话局首任局长。
父亲对叶天才的成长的影响,不仅在于始终为其创造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家庭环境,更是以把自己的专业做到极致的自我要求潜移默化成为子女学习的榜样。叶天才的父亲入职广州电话局不久,便因出色的工作和在抢修电场中英勇冲锋的事迹,被评为广州市第一届劳动模范。幼年的叶天才既骄傲又敬佩,学有所长,精进技艺,成为了父亲对他无声的精神馈赠,而家庭,也悄然成为叶天才汲取榜样力量的第一个学堂。此后,凭借自己勤奋和聪颖,叶天才一路就读于广州最好的中学——华师附中,他的聪颖和努力,给校长和全体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时至今日,叶教授仍与母校保持着良好的往来交流。高中毕业后,叶天才成功考入中山医学院。从那时起,一颗医学的“天才”之星便悄然升起,在璀璨的年代释放独特的光芒。
师从大家,与青光眼学科比肩成长
追溯青光眼的学科发展历程,全国著名青光眼专家、全国青光眼学组创始人周文炳教授麾下有三员大将:彭大伟、叶天才和张美丽。而作为我国最早的青光眼学组副组长,叶天才教授为国家青光眼的学科发展和眼科中心的建设倾注了几乎全部心血。1964年毕业于中山医学院后,叶天才教授服从分配来到眼科医院工作,跟随周文炳教授学习。当时青光眼学科破土萌芽,眼科医院刚刚建院,规模当然也远不可与今日比拟,叶天才教授以一如既往的乐观精神和精勤求学的习惯,扎根先烈南路的方寸之地,与学科比肩成长至今。蓦然回望,当初的颗粒耕耘早已成林,遮天蔽日,枝繁叶茂。
“我们跑遍了全国各地”,数语交谈,叶天才教授已历数了许多城市。为了推广眼科医院发明的新药和仪器,交流先进的术式和诊疗思路,年轻的叶教授足迹踏遍了全国各地。那段栉风沐雨的创业时光,在他讲来,仿佛并不艰辛,因为心中有信念,眼中有远方。也许就是幼年秉习而来的坚韧及乐观,成就了叶天才教授做人、行医、治学道路不畏艰辛的底色。
叶教授创新的复合式小梁术可调整缝线,解决了手术的技术难关,大大减少了小梁手术的并发症,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这位珍宝级的老专家,为学科的发展贡献了沿用至今的创新性诊疗方法,是推动学科发展的源动力。
“对待病人要有耐心”,叶天才教授回想起接诊的一例色素性青光眼的患者,险些因为过于专注于眼底改变而忽视了典型的角膜病变。从此,他更加细心对待每一位病人。不放过每一个潜在的问题,成为他对自己的要求。
“往前数十几年,整个医院病历最工整的就是叶教授的了。”叶教授的优秀学生代表余敏斌教授、科室代表卓业鸿教授对叶教授严谨求是的医疗规范赞不绝口。叶教授的门诊病历是值得珍藏及学习的“无价宝”,喁喁细语,整整齐齐,隽秀的工笔小楷从笔下有条不紊地跃然于纸,字字句句都在无声的表达他对患者的温柔暖意和敏锐的临床直觉。周文炳教授主编的经典著作《临床青光眼》中的许多精美插图,都出自叶天才教授的画笔,一笔一划亲手细心描绘,他将可贵的匠人精神倾注在每一个细节中。
他同时拥有了“帮助”、“安慰”的慈悲和“治愈”的能力,又把从容细致的从医品质纵横延长。年近耄耋,叶教授仍然坚持上门诊,无论是像老友一样的老患者,还是慕名前来的新患者,都被精心疗愈,行医40余年的叶教授,正用自己包容的心怀和精进的医术坚持为患者带来光明的希望。
潜心育人,桃李满园闪耀学界
与叶天才教授极高的个人成就并行的,是其教导的学生,无一不是当今活跃在眼科学国际舞台的搏浪者。叶教授用其亦师亦友的教学方式,为眼科学界培养了王宁利、余敏斌、刘杏等人才,有些早已成为行业星光璀璨的学术大家。
“总是要放手的”,叶教授在回忆教书育人的方法时,谈及最多的便是适时放开更多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他认为,春风化雨的言传身教固然是学生成长的必要基础,但是足够的发展空间和独立处理临床问题的能力,更是促进医学生迅速进步的催化剂。叶教授眼中优秀学生的特质,不在于要有过于聪颖的天资,更多的是要有责任感和脚踏实地潜心学习的态度。“我跟学生说的最多的,就是不懂就问”,叶教授把数十年如一日对自己的要求化为对学生的叮嘱,希望自己的学生都可以在勤学好问中获得长久绵延的学术生命力。
“他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严谨认真”,余敏斌教授和卓业鸿教授回忆起恩师的教导,仍然感念于叶教授毫无保留的传授和指引。从青光眼医生最基本的技能——使用房角镜,到手术台上的每个操作细节,叶教授的学生传承着前辈珍贵的临床技能,滋养着属于自己的扎实根基,更于无声处濡染着他的治学态度、人格品质和大医情怀。
“桃李不言”, 叶教授的学生许多都是中山眼科中心甚至世界范围的青光眼名家,但是在提及星光璀璨的教学成果时,他却都归功于学生自己的努力。历尽千帆功成名就,为人却愈加包容随和,他不愿过多炫耀自己的过往成就,反而更将波澜壮阔的医学生命留在小小的诊室中,仿佛一直是许多年前那个筚路蓝缕的赤子少年。
后辈应保持世界眼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从创业时期一路走来,叶教授欣慰于眼科中心的跨越式发展,“我认为我们是全国独一无二的综合性眼科医院”。前辈的孤勇和骄傲,需要更多后起之秀接好自己的一棒,以使命感和责任感,肩负起更繁荣的明天。
叶教授认为,中眼人应该为自己的事业自豪,但仍应该保持看向世界的眼光,创造并珍惜走出去参观学习的机会,更多地了解其他同道的工作,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叶教授寄语年轻学子,望大家保持学习的主动性,重视学习方法的更新。在每一次实践中,勤学善思,及时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成长于肥沃的土地,年轻人应该珍惜身边的资源,加强沟通交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吸收他人的优点转化为自己的收获。
卓业鸿教授在采访的最后深情祝福:“叶教授是我们眼科中心的宝贝之一,祝愿他健康长寿。” 叶教授积极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自我管理,都是值得我们后辈学习的地方。希望青年学子传承老一辈眼科人的治学态度和正向精神,站在巨人的肩头求实创新,砥砺奋进。
新竹高于旧竹,珠玉出于宝椟,感恩“拓荒人”的耕耘教诲,吾辈更当建设家园,传承事业,勉励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