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化朝葵永向东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愿化朝葵永向东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卢良合

在毕业前夕,接到此次征文通知,我的内心其实是十分忐忑不安的,往日的点点滴滴也同时涌上心头。蓦然回首,从16年至今,从大学校园的象牙塔到如今即将博士毕业,一座小小的圆形天桥,见证了我与肿瘤医院肝脏外科五年的情份。也切身体会到,传道授业,修身立德,所谓师德,不是嘴上大而空的说教,而是春风化雨,耳濡目染,是一种精神传承。借此机会,愿与大家分享我在肿瘤医院肝脏外科这五年的所见、所感、所悟。

2016年,我从中山医本科毕业后,有幸考取了肿瘤医院肝脏外科郭荣平教授的硕博连读研究生。亲切,是我对导师郭教授的最初印象。还记得第一次跟郭老师出门诊的时候,我有点手足无措,连简单的一个月药物的剂量是多少盒都不会算了,郭老师用笔在诊台的另一边把计算过程写下来递给我;也还记得,第一次遇到有腹部包块的病人,郭老师把我叫过去,手把手的示范如何给病人做体格检查。 负责,是郭老师给我的更深印象,每天早晚各一次的查房,在我们这个团队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很多个周末,都能看到郭老师回来查看病人,后来这也成了我在临床上的一个习惯。手术台上,胆大心细,切除肿瘤干脆利落,而肝脏断面止血却精益求精,往往要花比切除肿瘤多一倍的时间;血管断端的处理坚持用经济实用的Prolene线一针一针缝合下来,“宁愿自己多花点功夫,也要为病人尽可能的节省费用”,郭老师总是这样教导我们。《学记》有云: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无需太多说教,一言一行,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成长。

中肿肝脏外科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在这难忘的五年里,我忘不了陈敏山主任亲自给我们讲“入职第一课”,以“一个医者、学者若要走得远,他将必须是一个高尚的、快乐的人”勉励我们年轻一辈立志做一个快乐的大家;忘不了每个假期前,元云飞教授加班加点那忙碌疲惫的身影;也忘不了石明老师在手术台上手把手带着我第一次开腹,并鼓励我们成为一个优秀的临床科学家;更忘不了,每次跟徐立师姐搭夜班,当我遇到问题,需要寻求二值帮忙时,师姐对病情分析及处理措施的指导,每一次都让我收获满满。

“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在我踏入医学道路之时,中山医精神便一直铭刻在我心里。德才兼备,家国情怀,方显医者本色。郑云教授2010年受组织委派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肿瘤医院开展援疆工作。时隔10年,又再次主动请缨,踏上了南疆喀什这块热土,再续援疆行。从珠江河畔到天山南脉,从广州到喀什,5000余公里,火车需跑三天三夜。黄沙滚滚,千里迢迢,不为了什么,为的是“把医疗技术留在南疆喀什,造福更多的患者”,这是郑云教授的初心与目标,也是他千里之外的牵挂。在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郑教授肩挑两科,同时担任普外一科,普外二科的主任。援疆仅三月,就完成大小疑难手术50余台,并成功完成南疆地区首例肝肾包虫联合切除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提高喀地一院医生技能水平的同时,郑教授多管齐下,在喀地一院带领当地医生开展业务学习、查阅文献、病例讨论等,不断提高大家理论水平和规范诊疗能力。每一次听到或看到这样的报道,无不为之感到骄傲与自豪。

《论中国》中有这样一句话,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的很好。2020年,庚子春节,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虽为专科医院,但作为国家级医疗队,中肿责无旁贷、勇担使命,抗击疫情!肝脏外科老领导张亚奇书记第一时间主动请缨参加援鄂医疗队,“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是亚奇书记的铮铮誓言;各位老师也纷纷请战,时刻准备逆行。面对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在本该阖家团圆的除夕夜,我的师兄韦玮教授,作为医务处处长,更作为一名富有荣誉感与使命感的预备党员,第一时间返回岗位部署防疫工作。 有小家,更有大爱,韦玮师兄连续30余天吃住在院、严防死守,与时间赛跑,与疫情抗争,反复调研、多次部署,组织相关部门积极协调人员和物资,先后更新6版新冠肺炎诊疗防控手册,确保员工、患者零感染,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为整个医院筑起最美防线。

在这些前辈的身影中,我们看到的是责任,是担当,是可敬。同时也感召着我们年轻一辈,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火中,为缓解临床血液供应紧张,我们这群在穗研究生,也携手抗“疫”,在研究生科老师的号召下,组成了一支献血小分队,用青春和热血诠释中肿力量,中肿担当。

 

医者救死扶伤,与病魔较量;师者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与肿瘤医院肝脏外科结缘的这五年,在前辈老师们的身上,我收获了知识,但更收获了成长。回想起来,内心深处,尽是满满的温暖,以及深深的感恩。最后,我想用一首小诗,送给各位可亲可敬的老师们:

遍地蕙兰思化雨

满园桃李谢春风

师恩浩瀚如深海

愿化朝葵永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