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饶副教授访谈录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

——付饶副教授访谈录

中山大学医学院  关灿妤 何沐宸 朱笑辰

 

党的十九大,吹响了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篇章的号角。中山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建设“双一流”高校的号召,与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共同建立了深圳校区,医学院便是深圳校区成立的首个学院。医学院秉承学校“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的理念,在建院之初便组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而后形成了以众多国内外优秀的青年人才为主体、辅以丰富经验的资深教授的优秀人才队伍。他们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由于有年轻的优势,他们在教书育人时仿佛有着无限的活力,付饶副教授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之一。

兢兢业业,深自砥砺,踔厉奋发,踵事增华。时至2020年10月,付饶副教授已与家人分别了14月之久。去年八月,初生的女儿尚未足百日,收到中山大学医学院的聘书后,精通英语的他被安排负责医学生中的精英班级——柯麟班的解剖教学任务。身处美国的付饶副教授为了能及时交接工作,忍痛缺席了女儿的百日宴,在最后的期限前回到国内。随着寒假的到来,学校的工作暂时告一段落,他本该趁此机会与家人团聚。然而,突发的疫情却使他无法返美,家人也因为疫情的全球化而无法回国,兜兜转转就过去了一年余,孩子也已一岁有多。每每谈及女儿,他的笑容总是温暖而略带遗憾,这时的他已卸下了身上的所有光环,只是一位最普通最慈爱的父亲。事业和亲情总是难两全,是对工作和学生的责任感促使他最终选择了回到国内,接过中山大学医学院柯麟班的局部解剖学这一重任。

在国外进修数年,初回国内,周围的一切都是陌生的。付饶副教授努力适应着:学习使用微信、移动支付、线上点餐、腾讯网课等一切于他而言全新的事物。他就像一块海绵,疯狂地汲取着身边的知识,向周围的每个人——上至学校的老教授、下至学院的新同学——请教和学习。慢慢地,他的生活步入正轨;哪曾想突如其来的疫情又带给了他一个新的挑战。

疫情期间的解剖学需要网上授课,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不仅于付饶副教授而言是一种全新的事物,而且对教研室的老教授们来说更是闻所未闻;因此相对年轻的他担起了组织网络授课的重任。1000多人,整整两个院的学生给了他莫大的压力;为了尽快解决同学们的上课问题,保证解剖课程的教学质量,他硬着头皮在堆积如山的工作中抽出额外的时间去学习如何使用直播软件,并发动所有的年轻老师培训老教授们使用;在开课之前,为了防止直播出现问题,他组织了各种测试来检测腾讯课堂的容纳量和稳定度;除此之外,他还抽出时间给院内有时差而无法按时参加网课的留学生们录课。第一次录制的时候,苦于不熟悉视频剪辑的操作方法,仅仅两个小时的课程耗费了他十个小时来录制。录制网课过程中碰的一个个钉子让他“受了不少苦”,却也让他意识到了线上教学具有的独特优势。四海医学本一家,超前的科研思维让他和教研室的教授们意识到,国内解剖网课领域还存在较大的空白,并决心努力填补它,让不同医学院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中山大学解剖教研室的教育资源。

师恩如山,高山仰止,代代相传,周而复始。付饶副教授对人格和教育深刻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博士生涯中的两位恩师的教导:他的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的周丽华教授,以及他在美国深造时的导师——叶江泓教授。

周丽华教授日复一日锲而不舍的辛勤耕耘和谆谆教诲,给付饶的人生中点亮了一盏师德的明灯:她认真负责,仔细备课,曾用长达两周的时间反复提炼勘误来准备一次课程,只为在课堂上把最重点的内容给同学们娓娓道来;她治学严谨,曾在深夜里一遍又一遍地对照教科书上的存疑点,反复查阅1500余页的巨著《格氏解剖学》,力求将教材上所有的矛盾点解开,使所讲内容凿凿有据,让同学们不再心存疑惑;她讲课惟妙惟肖,曾在讲到“眼球运动”时借用道具篮球类比眼球,让同学们清晰明了地学习到眼球的运动规律。周丽华教授对自身教学质量和科研成果的严格要求,如春风化物,默默影响着付饶副教授。

如果说周丽华教授是一支锋锐的钢笔,为付饶副教授人格中脚踏实地、严谨治学的品质划上了重点;那么叶江鸿教授就是一把刻刀,在他心上刻下了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铭文。叶教授的实验室门前一直挂着一幅漫画,是鹈鹕在吞食青蛙,虽然蛙的大半部分已经被吞入鹈鹕口中,但它依旧死死掐住鹈鹕的脖子,不放弃任何一丝生的希望。付饶副教授跟随叶江鸿教授学习的最初,对这幅画真正的含义尚一知半解,而在往后与叶教授共事的六年生涯中,通过体会叶教授的一言一行,他才逐渐理解这幅画对学习、研究乃至于人生的意义。叶教授70岁高龄,每天8:30雷打不动的到达实验室,每天6:30准时下班,数载甚至数十载,不论风雨阴晴,不论晨夜朝夕,从未有过例外,若只一日,所得微乎其微,但数十年如一,滴水穿石。“Persistence and never give up”是付饶副教授在叶江鸿教授身上所得到的最珍贵的东西,这种精神贯穿了他往后的学习、研究和教学始终。

几载寒暑,桃李芬芳。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作为中山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的老师,付饶副教授也贯彻着这个观念。他脚踏实地、辛勤耕耘的同时,也抱有桃李争妍、后继有人的期待。“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 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他认为,在大学,一个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决定了他所能达到的学术高度。老师是“清风”,把所得的经验和方法传授给年轻的学生们,将同学们托举起来,去攀登新的巅峰,去承接上一辈人留下的重任。在解剖的课程教学中,付饶副教授传承了来自周丽华教授的教学理念,将数本不同版本、不同语言的教材相互比对后整理出最合适的教学大纲,栩栩如生地向同学们讲述最基础、最透彻、经过千百年验证的知识。他为同学们打下良好的基础的同时,也结合国际前沿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所得,开拓学生的眼界,激起同学们对新兴研究的兴趣。只是“清风”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教师并不是“全知者”,他们对一些专业以外或者尚未研究透彻的问题亦会感到力不从心,但可以给同学们指引一条查证和寻找答案的道路。对未知的探索,去寻找答案的过程本身就可以推动科学研究的进步。老师可以让学生们站在自己的肩膀上去领略学术界的风光,但如果学生要继续向上攀登,腾空扶摇直上,那么清风力微,终究要靠学生自己的努力和领悟达到更高的境地。付饶希望在短暂的五年中,将他的所学所得尽可能教予同学,让年轻的“纸鸢”能够被老师的“清风”所载,扶摇直上,腾空万里。

承载着教研室老一辈教授们的教诲,培养着新一代医学院的栋梁,付饶副教授的路注定是崎岖不平的;但不论是雄鹰难过的雪山深谷,还是波澜壮阔的黄河长江,无一挡得住他前进的脚步。他善于学习,心系学子;他严谨治学,坚持不懈;他提升师能,淬炼师德;只为成为一名更优秀的老师,从而培养出更优秀的国之栋梁。